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7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953篇
林业   698篇
农学   628篇
基础科学   831篇
  1464篇
综合类   2045篇
农作物   153篇
水产渔业   437篇
畜牧兽医   983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31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573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表观代谢能水平对1~14日龄三穗鸭生长性能的影响,以估测三穗鸭的表观代谢能需要量。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336只健康1日龄雄性三穗鸭,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7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表观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0.92、11.38、11.80、12.26、12.68、13.14MJ/kg。试验期为1~14日龄。结果表明:随着表观代谢能水平的提高,1~14日龄三穗鸭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呈线性降低(P<0.05),且表观代谢能到达11.80 MJ/kg时,耗料增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基本到达平台期;饲粮表观代谢能水平对1~14日龄三穗鸭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影响,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趋势(P>0.05),饲粮表观代谢能水平对总表观代谢能摄入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饲喂高表观代谢能饲粮可有效改善1~14日龄三穗鸭的饲料转化效率;以耗料增重比为评价指标,利用直线-折线模型估算的1~14日龄三穗鸭表观代谢能的需要量为11.59 MJ/kg。  相似文献   
92.
本试验旨在研究8~18周龄饲粮代谢能(ME)水平对8周龄至开产时(20周龄)如皋黄鸡生长性能以及屠体、内脏器官、鸡冠、骨骼、消化道和繁殖器官发育的影响。试验选用8周龄体况良好、体重接近的如皋黄鸡36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8~18周龄,试验鸡分别饲喂ME水平为10.88、11.30和11.72 MJ·kg-1、其它营养素水平相同的试验饲粮,18周龄~开产(20周龄),各组试验鸡均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预产期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随8~18周龄饲粮ME水平增加,蛋鸡18周龄体重、8~18周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代谢能摄入量(MEi)均显著线性增加(P<0.05),8~18周龄和8~20周龄料重比(F/G)和粗蛋白质转化比(CPCR)均显著线性减小(P<0.05)。2)8~18周龄饲粮ME水平对18和20周龄如皋黄鸡屠体、内脏器官和消化道发育均无显著影响(P>0.05)。3)18周龄蛋鸡胫骨重和胫骨率均随8~18周龄饲粮ME水平增加先减小后增加(P<0.05)。8~18周龄饲粮ME水平对18周龄鸡冠和股骨以及20周龄鸡冠、胫骨和股骨发育均无显著影响(P>0.05)。4)18周龄蛋鸡卵巢基质指数和小黄卵泡指数均随8~18周龄饲粮ME水平增加显著线性增加(P<0.05),8~18周龄饲粮ME水平对18周龄其它繁殖器官以及20周龄各繁殖器官发育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8~18周龄饲粮ME水平为11.72 MJ·kg-1时,能显著增加18周龄体重和8~18周龄ADG,改善8~18周龄F/G和CPCR,促进卵巢基质和小黄卵泡发育,但饲粮ME水平对开产时(20周龄)蛋鸡生长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将蛋鸡育成期和预产期结合研究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3.
本文对太阳能的起源、传播、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储存和利用等各个方面所涉及的物理学定律,特别是对太阳能热利用所涉及的热力学定律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根据热力学定律指出太阳能热利用的真正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4.
在内燃机表面噪声中,气门罩壳是主要的噪声源之一.将BMC材料用于气门罩壳,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并与铸铝罩壳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BMC材料用于气门罩壳具有减振、降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我国柴油轿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轿车动力柴油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总结了我国柴油轿车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柴油轿车的优势,论述了制约柴油轿车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柴油轿车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6.
地源热泵技术在中国温室设施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当前在中国温室设施中应用和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大大限制了该项技术在设施农业领域中的发展。为探寻合理的解决途径,对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其在中国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并以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已经建成使用的地下水式温室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为实例,介绍该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性能参数和使用情况,探讨温室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推广和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投资较高,长时间运行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
低能Ar+注入樱桃萝卜点点红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樱桃萝卜点点红为材料,对低能Ar+离子注入其干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发芽率、成活率与低能Ar+注入剂量的关系,对低能Ar+注入点点红种子后其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POD酶谱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低能Ar+注入都会引起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及不同阶段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变异;在1×1017Ar+/cm2与3×1017Ar+/cm2剂量之间点点红种子的发芽率随注入剂量的增加呈现出“马鞍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成活率的变化规律与发芽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低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同工酶图谱中,POD在2.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增加一条酶带,且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高剂量注入时有缺失现象;酯酶(Est)在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剂量注入时酶带数增加,且变深。  相似文献   
98.
如何让可以采集能量的节点充分利用环境能量,从而提高整个网络持续高效工作的能力是在能量采集无线传感网中的关键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均衡分配可进行能量采集的节点的能量,从而在提高节点寿命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寿命延长,但是仍然存在环境能量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笔者提出了自适应周期机会路由算法,首先对节点进行地理分区,再分配优先级,最后进行优化后路由处理。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实现对环境能量更加高效的利用,并能有效提升网络的吞吐量和网络效率。  相似文献   
99.
现有平流组合加热式蔬菜脱水机存在热交换不充分和干燥速度慢等问题。对现有设备进行了穿流组合加热技术改造:将送风管和引风管连接管的直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满足了各层干燥箱对送风量和引风量的不同要求;采用冲孔板制造输送链板,满足了穿流供风的要求;采用供风管变截面供风技术,提高了供风的均匀性。设备改造后,分别对胡萝卜和甘蓝两种蔬菜进行了脱水干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穿流组合加热时,不仅干燥速度快,而且其平均单位脱水的能耗分别由平流组合加热的7.03,7.29MJ/kg下降为6.83,6.65MJ/kg。  相似文献   
100.
小豆种子活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早熟、丰产、抗逆性强的小豆新品种的选育以及大田生产中选用优质小豆种子均需要了解种子的活力水平。本研究选用3个小豆品种的新、陈种子,应用电导率法和发芽法进行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小豆种子试样间在电导率、发芽势、发芽率、幼苗生长量和活力指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不同品种间种子活力水平表现为红小豆LSH1>绿小豆>红小豆8937;同一品种的活力水平表现为新种子>陈种子;电导率值与种子活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8667)。本研究认为,电导率法是测定小豆种子活力的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